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一路向南》有關係就有商機?東南亞華人企業的「關係運作」

自由時報 一路向南 專欄 2019/8/30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900925
戴萬平/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


關係網路讓華人掌控東南亞經濟?


討論東南亞經濟,一種常見的說法是的是:「華人掌控東南亞經濟」。如果要進一步解釋「為何在東南亞,華人掌控經濟?」,通常有兩種觀點。其一是「文化論」,「受儒家除統文化影響,華人社群較為努力工作」。另一種觀點,是由經濟社會學觀察,例如由香港記者周博所撰寫的《亞洲教父:透視香港與東南亞的金權遊戲》透過華人企業的運作觀察,他認為:華人企業之所以可以在東南亞呼風喚雨的,源自於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關係」,「亞洲教父」作者特別指出「因為掌握政商關係」是讓華人掌握東南亞經濟的主要原因。


周博的觀點,需要有更多的學術論文加以論證,但多數學者也並不否認「關係」兩個字所累積的「社會資本」在東南亞華人企業發展中是門大學問。

撇開政經層面不談,近幾年筆者剛好有幸在東南亞華人企業進行企業訪談,試以此文提出筆者的一些初步觀察,一窺「有關係就有商機」的實際運作。

「關係」:從隱晦到制度運作

在華人世界雖然大多承認「商業關係運作」是重要的,甚至學術界也將Guaxi的音譯變成一個學術名詞,但是多半將這個詞語當作是「神秘、不透明交易」的負面看法。

不過,某些華人企業將這種隱晦運作,加以制度化變成企業的一個部門。會運作關係,會在企業組織中設立「企業網絡部門」(Business networking)做為制度化運作「關係」的組織;這裡的「關係」一字的意義,企業會以「networking」稱之(有時候這樣的部門並非獨立,而是隸屬於高層管理,如總經理辦公室)。

若仔細觀察這些以「建立關係為目標的企業網絡部門」得知,這樣的部門並非「業績導向」、也非「公共關係」,也無關「企業社會責任」(CSR),與企業營運並無實際關連。

而在這個部門之下,可能因為功能性的不同,細分為「政府關係」、「國內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宗教等)」、「國外機關團體(政府、企業、學校)」次部門。

簡單來說企業網絡部門就是企業利用關係交朋友的單位」,成為企業非營運項目的對外窗口。若進一步觀察,目前中國大陸也有許多企業也建立類似的部門,目的就是對外打交道建立關係。

「關係運作的商業意義」 若不是業績導向,又是要「交朋友打交道」,明顯地這是一個「燒錢」的單位,為何一個企業會花大錢運作這樣的單位?

從短期來看,這樣的單位確實是花成本,但是從長期來看,後面其實有豐厚的經營哲學。

首先,這些華人企業認為「藉由關係可以獲得市場權力」。從歷史上來看,東南亞華人商業網路的形成,多半就是靠「方言群」的關係網路建立:例如潮州人從事零售、海南人開酒店、廣東人開金店、廣西人從事旅遊業…這些藉由方言群或是同鄉關係建立的商業關係網路,幾乎壟斷很多產業。不僅如此,華人企業更會利用這樣的方言群關係進行企業國際化,例如香港的米業就因此幾乎都被潮州人壟斷。


其次,藉由關係網絡連結彼此信任,可「降低交易成本」。在過去東協的商業活動,因為資訊查證不易,無法確保交易過程順利。透過建立關係網路,可以得到生意夥伴的信用評價資訊,減少彼此的猜疑;更可因為頗此的信任關係,成為「自己人」取得市場資訊,進而降低交易成本。因為要取得信任建立關係,要與華人企業建立關係就必須要花一段時間通過彼此的「信任測試」,所以很多台灣「著重企業經營效率」的廠商就會對這種「慢慢來」的商業文化提出抱怨,殊不知其實這就是一種「信任測試」的過程。等到通過信任測試,建立關係與市場規則,生意往來就會順暢許多。

第三,在關係網路的運作理念上,「關係人脈網」就像一個商業地盤,藉由合縱連橫的網路建立經濟領域;隨著網路(地盤)的擴大,當經濟規模建立,非屬於網路圈者就很難介入。是根本性的將競爭者排除進入市場的可能性。

所以許多泰國台商就對筆者表示:東協市場雖然很大,但是行業都被「老華僑」把持;「看得到,吃不到」。

「關係運作包括垂直關係與水平關係」

若進一步觀察,東南亞華人企業的關係運作不僅限於與生意合作夥伴的水平關係,也包括上下之間的垂直關係。所謂的向上,就是對政府的政商關係,這部分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向下,則包括對於員工、鄰里之間的關係,也是華人企業關係運作的重點。例如,很多的華人企業在「員工管理」、「鄰里關係」、「供應商關係」都是以「人情」為考量重點。

舉例而言,近年國際流行「無人商店的概念」欲引進泰國,卻被泰國大型流通業集團斷然否決,理由就是:「流通業可以導入先進技術增進管理績效,但是在第一線銷售,講求的是銷售經驗的互動,流通業若少了『人味』,必然不被消費者接受;況且,『無人商店』節省下來的人力,可能或讓千百個員工失業,等於會讓上萬個家庭生計受到影響,集團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決策思考…」,集團負責人嚴肅的對筆者做出這樣論述。

關係網路並非無往不利?

從企業規模來看,並非所有的企業都有能力進行「關係運作」;而大企業透過「關係運作」幾乎掌控商業資源,「大者恆大」的結果解釋東南亞的中小企業不發達的原因。當然,因為重視關係運作,許多企業資源會大量消耗在「維持關係的儀式主義」:宴會、拜訪、接待會議等,增加企業財力與時間成本的支出。因為「重視關係」,人的因素勝過「績效評估」,很多相關經營與合作方案往往效率不彰、也出現重複投資與投資浪費,所以華人企業因為盲目投資失利而出現虧損的狀況也時有所聞。

不過即使如此,有華人企業集團的領導曾經向筆者表示:「即使歷經幾次金融風暴,集團從未裁員」;「這是東方管理哲學與西方的差異,也可能是必要之惡」。



華人企業關係運作對台灣企業的啟示

筆者聽過許多業者抱怨為何與東南亞合作迎送往來禮數周到,後來卻沒有合作下文?那極有可能就是還未通過「信任測試」,無法建立「關係運作所致」。當然,這篇文章並非鼓吹台灣業者都必須向這些華人企業學習「關係運作」;畢竟,以目前台灣中小企業的規模,很難在東南亞市場進行「以關係運作建立地盤壟斷與規模經濟」的商業模式。

換個角度想,台灣中小企業所思考還是「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利潤的KPI」,理解華人關係網路商業運作,「搞清楚市場套路」目的就是要減少東南亞市場的進入障礙:認清從事的行業由誰主導、市場商業活動進行的流程:如果有主導者,就想辦法與主導者合作,搭著華人關係網路進入市場;如果沒有主導者,那代表市場或許還有隙縫,可以進行進一步評估。

幾年前,筆者在「台泰教育高峰論壇」演講,提到筆者第一句學會的泰文是「攢懨懨」,也就是中文的「慢慢來」,提醒與會者與泰國交往需要「放慢腳步」。會後,一位泰國校長告訴筆者,「戴老師,你知道泰國人所講的「慢慢來」是怎麼「慢」嗎?校長笑著說:其實「慢」的的含義是「wait and see」,要觀察一段時間才會有所行動

看來,從「KPI 到慢慢來」中的文化意涵,會是台灣在新南向產業合作要學會的功課。

2019年6月22日 星期六

一路向南》當藍鳥不再憤怒? 走訪印尼Bluebird TAXI總部,傳統計程車扭轉競爭力

自由時報 一路向南 專欄 2019/6/22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830406
戴萬平/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


一、 前言

「在印尼有甚麼要注意的?」「如果要搭計程車,一定要搭BlueBird」。

為什麼?

「因為BlueBird是國營的,司機比較不會亂敲竹槓,也比較安全」。

上述對話,幾乎已經是所有台灣人第一次踏入印尼的「老鳥教戰守則」。

直到今日,東南亞兩大線上交通平台已逐漸佔據所有乘客手機,在印尼政府鼓勵新創的氣氛下,BlueBird這樣的傳統公司似乎必然走向式微;新創行業會讓「藍鳥變成憤怒鳥」。當然面對線上平台的挑戰,BlueBird獲利曾經暴跌38%(2016年資訊),但是在2018年至今,BlueBird已經起死回身,重新獲得成長;日經新聞亞洲版(Asia Nikkei)還特別為文〈Grab and Go-Jek face resurgent rival in Blue Bird〉(Grab and Go-Jek須面對Bluebird復甦的挑戰)描述這「起死回生」的現象。

看到這樣的變化,令筆者充滿好奇,這樣的傳統車行如何利用新思維重新加入市場競爭?在新創的氛圍之中沒有傳統產業的空間嗎?2019年5月,筆者有幸前往BlueBird總部參觀,並訪談BlueBird董事總經理Noni S. A. Purnomo,創辦人的孫女、富比世亞洲傑出女性CEO, 一睹BlueBird走向創新的新面貌。


二、 背景與核心價值

1965年Ibu Mutiara Fatirnah Djokoetojno,一位大學法律講師,開始用兩台計程車,透過電話叫車服務開始營運,1972年已經成長到25台車的BlueBird正式登記成為一家計程車公司;是第一家以里程計價的計程車公司,顯著的藍色車身與飛鳥標誌運行於雅加達街頭;對創辦人來說藍鳥的意思就是一隻「快樂的鳥」,希望透過交通服務散播到整個印尼社會。

運作至今,目前全印尼共有19個城市運作BlueBird、36,000輛計程車、40,000位駕駛(包括高級車租貸與旅遊巴士全集團數目)、600個據點(exclusive outlets)、75個大型補給站(pools),並且在2014年11月IPO,成為一家印尼上市公司。除了原本的計程車服務外,包括高級車租貸、旅遊巴士與Silver Bird、Golden Bird、Big Bird、Iron Bird等眾多副品牌,變成全方位的交通服務公司。而這些位居市區內的據點、補給站,地價隨著城市發展而水漲船高,也成為公司除車輛以外重要的資產;BlueBird、也成為印尼計程車第一品牌。

簡單來說,自始自終BlueBird是一家私人企業,而不是印尼的國營公司;筆者詢問Noni,她很訝異外界有這樣錯覺,但也顯示BlueBird是一家值得信任的「國家品牌」。做為一家領先者的公司,核心價值為何?一般民眾的觀感是「Bluebird是一家安全的公司」,公司則自許「交通整合、關心、創新、溫暖」,「Bring people home safely」更是Bluebird的最高指導原則。

三、藍鳥變成憤怒鳥

當2012年開始,印尼計程車市場展開變化,也就是像是Grab、GoJek、Uber(後來退出印尼市場)等網路運輸平台的出現。2016年爆發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包括Bluebird在內的計程車業者表示這些線上平台公司沒有交稅金,而且沒有經過政府同意就自行營運,他們不用付出跟計程車公司一樣的成本。計程車司機們用車子堵住大馬路,運輸平台搶走他們的生意,甚至引發計程車司機與平台司機的互相鬥毆,媒體以顯著的報導:「印尼藍鳥變成憤怒鳥」。

講求科技創新的平台運輸公司在印尼應該受到怎麼樣的規範?當時的交通部認為,平台不合法,它們應該要登記為大眾運輸公司,與計程車公司遵守一樣的規定與繳交稅金;但通訊部卻認為,線上運輸平台是合法經營的企業,兩邊的看法不一致。印尼總統佐克威(Jokowi)則明白表示歡迎新創公司帶來的競爭,並認為印尼應該擁抱新科技。這項定調說法對於一向遵守印尼法令的Bluebird來說是一項重大的打擊。

四、 打造競爭與開放式生態系

既然政府已經明確表態,迫使Bluebird必須有所因應以挽回頹勢。事實上,線上預約對Bluebird一點也不陌生。Bluebird本身就是以「電話預約計程車」起家,早在2011年Uber創始後Bluebird就已經開發線上叫車的預約軟體應用在當時印尼民眾普遍使用的「黑莓手機」(Blackberry)之中;進而在現在的手機Android與ios應用軟體中,也推出「my bluebird」應用程式,介面完全仿效Uber,可以線上預約車輛、信用卡支付、路線規劃預估車資…等等;公司自認為,競爭壓力不是在於「科技」而是在於「價格」,但是受限於政府法令,Bluebird並沒有辦法進行價格戰。

憑藉著「既然打不過就加入」的想法,Bluebird與GoJek冰釋前嫌,加入到Gojek不斷擴大的「超級應用程式生態系」,成為GoJek的軟體中一個應用。簡單來說,在GoJek應用平台之中,除了本身的平台司機外,一樣也可以預約合法掛牌的Bluebird計程車,等於加入對手的陣營。除此之外,著名印尼旅遊App Traveloka也將Bluebird內含在內;Bluebird也開始選擇與其他城市在地的計程車業者結盟(Blue Bird Friend program)。簡單而言,Bluebird希望變成一個跨平台「全通路的汽租貸事業」(omni channel)。

在網路科技時代,Bluebird自我定位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開放式生態系」之中,核心價值是「多品牌價值、異業結盟、堅守本業」。因為是「開放式生態」且專注於本業,Bluebird並沒有像是其他的線上平台經營運輸本業以外的項目,支付系統也採取較為開放的模式,也就是沒有建立Gopay或是Grab OvO的支付系統。

就像前述提及,Bluebird對於一般民眾的印象就是信任與安全的品牌。運用科技,Bluebird必須繼續深化這個強項。訪問位於Bluebird的客服中心,其實也是一個24小時的行車監控中心。除了叫車服務與客戶意見反應外,在密密麻麻的雅加達市區地圖中,透過每台車上的GPS標示每一台計程車所在的位置、上線狀態、駕駛者的姓名、駕駛的速度…等各項基本資訊;每台車的駕駛資訊可以回溯到二週。透過這一套系統,所有訊息一目了然,對於客人的安全、客訴等於有了實質保障。當詢問管理人員:「這樣做會不會讓駕駛的隱私受到侵犯」,公司人員回答是:「公司對於司機都有嚴格的管理制度;駕駛都能理解要從事這份工作所做的犧牲」。



比起線上運輸平台,公司對於駕駛的篩選機制就是多一份保障;Only Happy people can make others happy是公司培訓司機的重要信條。事實上,除了嚴格要求司機素質外,Bluebird自認為對公司員工有所的照顧,因為線上運輸平台只會在意市場的擴張而忽視司機福利(低薪)。線上運輸平台將駕駛定位為「創業夥伴」的關係,Ibu Noni說:「Bluebird與員工更像一家人」;訪談幾位司機,他們也認為能夠穿上Bluebird的制服,也是一種光榮感的象徵,流失的司機數量也逐漸回籠;訪談幾位乘客,某些乘客也認為穿上制服、擁有職業駕照、擁有良好品牌形象與行車監控系統的Bluebird,比起線上平台的運輸公司更有信賴感1。

五、迎向電動計程車時代

面對2018年的重新成長,Bluebird將2019年的創新目標是走向「Smart Mobility」(智慧型移動)包括「導入Iot物聯網」、「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全通路服務」(Ommi-channel)以及「行動交通服務」(Maas),其中一項最重要的關鍵「綠色經濟」,就是導入「電動計程車」。


在2018年印尼工業部提出「印尼4.0」產業計畫中,發展「電動車」最受矚目新領域。印尼政府鼓勵除以綠能為理由外,印尼發展電動車有下述目的。其一,因為印尼雖然是產油國,卻也是石油進口國,政府為本國的能源供應煩惱,電動車可解決印尼的燃油能源問題;其二,印尼本身有生產電動車電池的原料,印尼政府鼓勵外國投資者投資電池與電動車整車市場,建立電動車的產業供應鏈。為進入這未來潛在市場,各國電動車業者莫不絞盡腦汁,尋找可能進入印尼的模式。

在這樣的風潮下,Bluebird與美國Tesla、中國比亞迪BYD合作(兩者充電系統共用),分別購買5輛Tesla與20輛BYD電動車。並在各大學與重要年輕人據點舉辦「電動計程車試乘活動」,馬上造成話題性。 引進電動計程車,除了是回應政府重要的產業政策,試乘活動也成為重塑品牌的公關活動,讓年輕人透過酷炫的電動車重新認識這個「老品牌」。對於BYD來說,與Bluebird結盟,可迅速將品牌印象導入印尼;Bluebird遍及600個據點、75個大型補給站,更可能為未來BYD電動車提供充電站設置的場所,其實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下一階段,幾位管理者認為:在不違反政府規定下,導入人工智慧與大數據計算更合理的車資,會是公司下一階段的革新目標。

六、 結語:

傳統產業走向管制還是創新? 嚴格來說,線上運輸公司確實對傳統的計程車提出挑戰;有的國家業者選擇對抗,迫使政府中止線上運輸公司合作;有些國家業者選擇並存,透過新的創新能力,加深核心價值面對競爭。

面對印尼政府對於新創事業的鼓勵態度,Bluebird選擇是更開放的態度應對,選擇擁抱對手。訪問印尼友人,手機中也多半是GoJek、Grab、My Bluebird三種應用軟體共存,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傳統產業還是可以轉換商業模式獲得再生的機會;導入新科技,如本文的行車監控系統,可以增加公司效率與降低營運成本,挽救過往的衰退;遵從政府法律規範,現在變成Bluebird高層引以為傲的自信口號。

另一個在訪談中吸引筆者是BYD進入印尼電動車市場的合作模式。就像筆者在之前的文章所言,進入印尼市場,與其重新建立生態系,不如加入現有的生態系共同成長。電動車市場在印尼雖然還有一條長遠的路要走,但是能夠搭上現有市場品牌,成為先行者,其實可以獲得先機掌握通路。這樣跨國產業合作,不失為台灣業者可以仿效的典範。

2019年5月14日 星期二

菲律賓中期選舉:年初那碗豆花和現在的「反中情緒」

BBC中文版  2019/5/14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8262866


「中國人在大廈內抽煙,不遵守規定。」年輕的菲律賓選民提歐西歐(Tiosejo)告訴BBC中文,他所住的大廈內,有三十幾名中國房客,常在公共空間抽煙,遭到其他住戶抱怨。

提歐西歐道出部分菲律賓人的心聲,從去年底開始,在菲律賓陸續發生多起中國人被指不文明的行為,像是去年11月,有網友拍下一名赤膊中國男子站在商場收銀員前的照片,並稱中國人插隊後還脫下襯衫,行為荒唐。

今年一月,也有菲律賓網友拍下中國女性遊客與一名女孩在馬尼拉購物商場MOA旁的廣場便溺,遭到批評。而就在幾周後,今年二月,又發生中國女留學生在電車站向警察潑灑豆花事件,當時挑起民眾的「反中情緒」,菲律賓副總統萊妮·羅布雷多(Leni Robredo)更表示,該女學生行為「侮辱所有菲律賓人」。

房子和工作

菲律賓政治觀察人士法爾西斯(Jesus Nicardo Falcis III)分析,「反中情緒」與菲律賓的民族主義有關,在南海主權爭議上,菲律賓人認為中國侵犯他們的主權,且過去常有菲律賓漁船遭到中國海防人員的騷擾,這都讓菲律賓人對中國印象不好。

而隨著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上任後,採取了親中立場,中菲關係升溫,也使中國投資和大批中國勞工和遊客湧入菲律賓。菲律賓駐中國大使羅瑪納(Chito Sta. Romana)四月指出,2018年約有125萬中國遊客赴菲律賓,比2017年增加29.62%。

菲律賓機場入境處提領行李的地方有許多寫有中文的大幅賭場宣傳海報,BBC中文記者實地走訪首都馬尼拉的馬卡蒂(Makati)和帕賽(Pasay )以及周邊城市拉斯皮納斯市(Las Piñas),在路上皆可聽到普通話或中國方言。

據官方統計,2018年約有3.5萬中國人獲得工作簽證,約20.2萬人獲得最長6個月的特別工作許可,因此約有近24萬中國人在菲律賓工作,其中71%是從事面向中國人的賭場相關工作。

法爾西斯對BBC中文解釋,因為有南海主權爭議,再加上中國人數攀升,就很容易讓菲律賓人感受到威脅。他說:「看到中國人,就會勾起被侵犯的感覺。」同時他也指出,許多中國人在菲律賓非法工作也是原因之一。

菲律賓移民局今年2月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因非法逗留菲律賓而逮捕的533名外國人中,中國人就佔74%共393人,其次是52名韓國人,12名美國人。


從杜特爾特春節致辭看菲中關係

提歐西歐所居住的大廈位於馬尼拉的曼達盧永(Mandaluyong),當地媒體今年四月曾報道,該區有許多土地開發商將整層樓賣給中國投資客,他們常會在預售屋階段就付完押金。

當地媒體轉述房地產專員表示,有些已被菲律賓買主預定的房子,會被轉賣給中國投資客,因為許多當地買主都是在海外工作的菲律賓人,對開發商而言,資金豐富的中國投資客可以更快完成交易。

菲律賓利基(Leechiu)房地產顧問公司表示,中國已成為馬尼拉公寓單位的最大買家, 預計這種強勁需求會持續。菲律賓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吳安平(Jan Robert R. Go)向BBC中文分析,因為大批中國人有意在菲律賓買房,開發商會提高房價,拉高菲律賓的貧富差距,使當地人更難買房,也是反中情緒的原因之一。

暫停營業的美食城

另外,不停冒出的大型中國美食廣場也引發歧視菲律賓人的爭議。中期選舉前,拉斯皮納斯市(Las Piñas)一間有30個攤位的中國美食城,遭菲律賓工商部突擊檢查發現,招牌、菜單只有中文,只接待中國顧客。另外,因多個攤位沒有營業許可和稅務局的正式收據及未符合衛生法規,而遭無限期關閉。

BBC中文5月13日再次走訪該美食城,發現外頭設置鐵皮圍籬,大門緊鎖且保全森嚴,禁止任何人進入。但門上卻掛著布條,以中英文標示「即將開幕」。據當地媒體報道,在下令該美食城暫停營業後,菲律賓工商部正急忙發出一項行政命令,要求所有商家的外文招牌都必須翻譯為英文。

事實上,距離這間已歇業的美食城約100米處有另一間只賣中式食物的美食城,裏面約有七間中式餐廳。BBC中文發現菜單只有中文。許多店員為中國籍員工,不諳英文及菲律賓語,明顯僅服務中國人。

5月13日晚間6時,有近十名中國人在場用餐。一名台灣人向BBC中文透露,該美食城附近,有多間線上博弈公司,員工有上千名中國人,他們通常會在午夜下班後到這裏用餐。

菲律賓當局已開始針對被控只服務中國人的中資餐館或企業展開調查。參議員皮門特爾三世(Aquilino 「Koko」 Pimentel III)曾表示,「客戶只限中國人,是歧視行為」,並稱他們將因違反憲法而被勒令關閉。

事實上,距離拉斯皮納斯市(Las Piñas)約20公里的商業金融中心馬卡蒂市,如今中國餐廳林立,更有許多住有上千名中國人的大廈,宛如一座「新中國城」。

馬卡蒂市某大廈的菲律賓籍保安向BBC中文透露,25樓高的大樓約有近千個套房,近九成都是中國住戶。他說:「這些中國人不會說英文,我們很少交談。」

該大廈低樓層有中式火鍋店、中國超市、美容美髮和飲料店,大部分的招牌皆為簡體中文,並沒有英文翻譯,中國籍員工也不會英文。

不過,並非所有菲律賓人都認為這是歧視。住在附近的居民表示,大量中國人湧入是從這幾年開始,但並未對此感到反感。居民卡斯提悠(Castillo)說:「我很喜歡他們,他們在菲律賓消費,也促進國家經濟。」卡斯提悠表示,他和中國人可以一起生活,大家都要賺錢,不會有負面觀感。

勞工爭議

菲律賓政治觀察人士法爾西斯(Jesus Nicardo Falcis III)對中國人湧入菲律賓表示憂慮。他說,許多證據顯示,中國人在從事菲律賓人可以做的工作。

他對BBC中文說:「很多中國工人當建築工,搶走了原本屬於菲律賓人的工作。」他認為,政府針對外國人入境目地的的審核,應該更嚴謹。

工會組織菲勞聯也對私人建築項目僱用外國工人表示擔憂,認為這意味菲律賓人在自己土地上失去工作。菲勞聯發言人陳胡賽說:「他們很明顯是在做菲律賓人能做的普通工作。」

台灣正修科技大學教授戴萬平分析稱,許多當地中國投資的賭場僱用大量中國員工接待中國人,菲律賓人會因為無法進入這些中國企業工作,心生不滿。

今年1月,菲律賓宣佈將不再為建築工人、服務員、收銀員和門衛等藍領工作發放特別工作許可證。

態度反覆的杜特爾特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的「親中」立場,一直是反對黨參議員選舉時的攻擊目標,他們聚焦南海爭議、中國債務和中國勞工。

針對中國工人在菲律賓非法工作的問題,杜特爾特態度反覆。去年11月,他表示,非法中國工人應該被驅逐出境,但警告有關部門針對此類案件時需要謹慎處理。今年三月,他卻呼籲人們展現寬容地說:「讓他們在這裏工作。」

選前幾天,杜特爾特則大讚中國人。他說:「看看中國的進步成果,我們還相差很遠;再看看中國人的工作態度,工作效率快到連盤子都飛起來了。」當時還開玩笑表示,「我們呢?只是毛毛雨就已經得肺炎了」。

如今,選舉結束,是否代表「反中情緒」和中國議題會逐漸消退?吳安平和法爾西斯皆不認同。法爾西斯說,雖然民意傾向親政府的參議員,但不代表人們支持杜特爾特的親中立場,因為很多參議員都是二次連任,這和杜特爾特沒有直接關係。

吳安平則表示,「反中情緒」與文化有關,菲律賓受美國很大影響,因此會認為與美國較為親近,因此這個情緒,不會因為選舉而停止或激增。

他強調,中國議題未必直接與選舉相關,他觀察今年選民仍是以經濟為主要投票考量。

民調機構「亞洲脈搏」(Pulse Asia)今年一月的民調顯示,儘管杜特爾特對中國持友好立場,但菲律賓人仍然最信任他們的長期盟友美國。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