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大三通 如何喚回景氣春燕?


大三通 如何喚回景氣春燕?
【戴萬平/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助理教授(高雄市)】
大三通後海運直航,論者多認為,對於高雄港的業務量和未來發展,都有實質的幫助。對照之下,近月來媒體報導有關高雄港國際貨運吞吐排名的下降,以及加工出口區重要科技廠商的大幅裁員,以及居民感受到景氣的蕭條,種種訊息仍令關心高雄產業發展的人士感到憂心。
筆者近期剛好有機會走訪數家物流、航運產業,當提及兩岸三通後,是否意味高雄產業的春天已經降臨?廠商皆認為這樣的論調是過份樂觀的估計。
理論上,高雄具有發展航運中心的實質條件。除地理位置位於東亞的樞紐,航線夠深不受潮汐影響,擁有國際空港更是發展海空聯運的運籌本錢。這也是過去政府積極推動高雄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理由;當時看好未來的遠景,確實吸引許多業者積極投入。
然而,亞太營運中心的口號雖然喊了十多年,隨著政黨輪替與政策的反覆,相關配套措施並沒有落實,很多廠商也對此感到失望。即使馬總統提出「愛台十二項建設」,在高雄投資興建洲際貨運中心與國際機場擴建倉儲物流設施等硬體設施,訪談的相關業者仍嫌不足。除過去兩岸無法直航外,有關營運中心政策的不確定、「自由貿易港」相關法令的修正、高雄港貨櫃碼頭不足、高雄機場的跑道長度受限、國際級的小港機場是否該有「宵禁」等相關問題,不僅為現存的經營者詬病,更讓許多後續的投資者卻步。當然,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也是外商不願加碼投資的理由;某些外商寧願選擇成本較高,但是政經相對穩定的香港做為基地。
一位業者不諱言的表示:「兩岸三通最大的受惠者將只有航商,振興高雄產業唯有需要更多的廠商與外資進駐。否則,僅有航線而無貨源可供運輸,依舊無法帶動周邊相關產業的發展」。由此得知,除仰賴轉口貨櫃外,如何創造穩定的經營環境,讓出走的廠商願意回流至高雄投資,進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才是城市經濟發展曙光。
詩人余光中曾以「讓春天從高雄出發」,透過文字灑落高雄的想像。做為一個海洋與港口城市,大三通或許可以讓高雄感受到一絲絲產業春天的氣息。除三通的開放政策與洲際貨運中心等硬體與口號外,還需更多和緩的陽光,讓景氣燕子願意飛回春天的高雄。

【2008-12-16/聯合報/A13版/民意論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