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5日 星期六

二○二○年宏願 讓人民對馬哈迪有信心


二○二○年宏願 讓人民對馬哈迪有信心
【戴萬平/博士生(高雄市)】
在金融風暴的壓力下,東南亞經濟危機已轉化成政治鬥爭,安華可以說是蘇哈托之後另一個下台的重要政治人物。然而對大馬的政治發展而言,這也並不是一個意外,因為安華與馬哈迪不合的傳聞,在大馬政壇早已傳的風風雨雨,安華的去職只是印證了這一個傳聞。
以從政的輩份來看,安華可以說是馬來西亞繼東姑拉曼、拉薩與馬哈迪之後的第三代政治領袖,安華所代表的是馬來人新生代的政治理念。這些新生代大都是在二次大戰前後出生的政治人物,並沒有歷經馬來西亞建國初期的不穩,由於所受的挫折較少,他們比第一代及第二代的政治領袖更有自信。由於這個緣故,在某些觀念上,第二代與第三代領導人間也有扞格之處。
舉例來說,眾所皆知馬來西亞的馬哈迪、印尼的蘇哈托與新加坡的李光耀皆主張奉行「亞洲價值」,而馬哈迪更是積極反西方的民族主義份子。馬哈迪曾多次放話,指西方國家意圖藉金融風暴染指亞洲,認為蘇哈托的下台是國際貨幣基金在背後推波助瀾所致,更指出美國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大黑手。此種反西方的思想自然與安華以及上週五去職的央行總裁之反對實施金融管制、依循國際貨幣基金所開之藥方、傾向國際化與自由主義經濟意識型態的想法格格不入。加上安華蠢蠢欲動的接班野心,這些舉動當然是不能見容於馬哈迪。
此次安華的去職,馬哈迪所持的理由是因為安華的私德不佳,並對安華羅織了數個罪名。不論安華所作為何,以「人格論調」藉由司法途徑打擊政敵的手段,亦是這些持「亞洲價值」政治領袖的一貫手法。安華的去職似乎也延續著這個模式。這也是人權團體對「亞洲價值」最為詬病之處。
最後,或許有人認為馬來西亞將步上印尼之途,走向政局動亂之路,但是情況應非如此悲觀。其一,馬來西亞是屬於內閣制的國家,馬來西亞在東南亞國家中也被認為是比較民主的國家。在一般民主的內閣制國家中,總理與閣員理念不合去職之例比比皆是。馬國的政局並非軍人掌控,政治運作亦上軌道,安華的去職雖然造成震撼,但並不至於造成馬國政局的動盪。其二,雖然此次金融風暴使馬國受創甚深,馬國人民對馬哈迪長達十八年的統治也頗有微詞,但過去在馬哈迪的領導下馬國經濟成長迅速,馬哈迪的「二○二○」計畫誓言將大馬推向已開發國家之林,所以基本上馬國人民對馬哈迪的治國能力還是有相當的信任感。從這二個角度來看,雖然馬哈迪擔心,但似乎不會成為第二個蘇哈托。而且,對於如何拯救馬國的經濟,由近二日所展開的鐵腕措施看來,馬哈迪也似乎自信滿滿。

【1998-09-05/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