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壓僧侶 緬甸民主路遙 |
![]() |
【戴萬平/正修科大國企系助理教授(高縣鳳山)】 |
近日緬甸因油價大漲的經濟因素使國內緊張情勢持續升高,僧侶集結仰光街頭遊行抗議。這場廿年來最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昨天開始遭到軍政府的鎮壓與逮捕,使得緬甸局勢未來發展受到矚目。
緬甸獨立後,雖然短暫實施多黨民主議會制。但自一九六二年尼溫將軍發動政變,成立革命委員會走向鎖國。一九八八年尼溫下台。一九九年翁山蘇姬領導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於國會大選中獲得百分之八十的席次。然而,軍政府以等到制憲後為由,拒絕交權給全國民主聯盟。
這樣的結果,使得各國紛紛對緬甸經貿實施制裁。美國希望藉由經濟制裁迫使軍政府推動民主交出權力。二四年,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再次加大對緬甸施壓力度,延長全面封鎖制裁,把緬甸列為「暴政前哨國家」,並於二五年十二月促成聯合國安理會首次就緬甸問題進行討論。
然而,經濟制裁並未達到改善緬甸人權的預期效果,反而引起許多副作用。經濟學人期刊還曾經為文,指經濟制裁造成緬甸人民更加貧困。以「建設性交往」接納緬甸的東南亞國協內部,一度也因是否跳過緬甸成為東協輪值主辦國而有所爭議,並對東協是否該放棄「不干涉內政原則」的鐵律展開激辯。
面對來自國際的壓力,二三年八月卅日,前緬甸總理欽紐提出七步民主路線圖,主張恢復自一九九六年就被軍政權束之高閣的制憲國民大會,但不久欽紐即遭到罷黜。國際經濟壓力似乎對這個以「鎖國政策」著名的政權不起作用。
二六年三月,緬甸軍事執政團宣布把行政中心由仰光遷到山區奈比多,意味軍人政權決心不顧世界的民主呼聲,進一步自我孤立。
依筆者數次訪問緬甸的經驗,因該國民風純樸,篤信宗教的風氣,經濟封鎖帶來的清貧生活,並未對社會結構產生太多的影響;因此,這次會逼使僧侶走上街頭,一定有其不得已的其他理由。
依歷史經驗,經濟因素喚醒一九八八年群眾示威,造成獨裁者尼溫的下台,但民眾也付出重大傷亡代價。面對廿年的恐怖統治,緬甸是否因這次的抗議事件走向民主?或者這場示威仍將以鎮壓和傷亡收場?看來,緬甸民主之路,路遙遙。
【2007-09-27/聯合報/A19版/民意論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