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4日 星期日

亞非峰會 中日新局?


《新視角》

亞非峰會 中日新局?
【戴萬平/正修科技大學國貿系助理教授】
第二屆亞非峰會昨天在雅加達閉幕,也在昨天,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與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會面,試圖緩和兩國緊張關係。糾紛迭起的中、日兩國將如何互動,成為近來國際注目的焦點。
一九五五年召開的第一屆亞非峰會,又叫萬隆會議,共有廿九個第三世界的亞非國家領袖參與,並發表「關於世界和平與合作」的聯合宣言。「萬隆精神」成為日後不結盟運動的重要支柱。昨天,亞非峰會同意建立胡錦濤提出的建立亞非國家新型戰略伙伴關係,而中日兩國是否會秉持萬隆精神,透過對話機制,創造和平共處的新局面?
五十前的亞非會議讓中共首度站上國際舞台,並成為會議要角;五十年後的本次亞非峰會,中共也是除主辦國印尼以外最投入的國家。而日本雖屬於已開發國家,依然積極參與此次會議。日本這兩年在中共積極與東協國家睦鄰政策下,也希望建構各種區域對話的平台,與東協國家商談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不願放棄任何參與多邊機制的機會。日本也希望藉由參與亞非峰會,爭取更多國家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成員。
五十年前舉行的亞非會議,在於確立第三世界國家應有自主的發展主張;亞洲金融風暴後,東南亞國家也確立「走自己的路」。本月中旬東協外長會議擴大「東亞高峰會」的參與條件,以及亞非會議的舉辦,證明東亞國家合作對象不僅是多面向,也會因議題層級選擇多元的夥伴,並掌有自我發展的主導性。
此次的亞非峰會,以及其後的亞太經合會、亞歐會議、東協加一、東協加三等多方互賴合作機制的建立,目的都是提供一個建立在開放、議題導向、功能性的平台;各國透過這些平台展開對話,加深了解和理解。
在亞非會議期間小泉的「道歉」,以及中、日兩國領袖舉行會談,試圖化解兩國紛爭,即是為這樣的溝通機制與平台寫下具有功能性的註腳。唯實質成果如何,仍有待時間證明。


【2005-04-24/聯合報/A13版/兩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