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熱潮一窩蜂,國內大學廣設東協語課程,但全都搞錯重點、弄錯對手。人才與企業南向難行,問題全部出在「菜英文」!當政府與企業摸不著頭緒,大打口水戰,台灣很多年輕人已自己找路,闖了出去。他們有的實習,有的念書;有的工作一段時間後,伺機創業。他們用經驗告訴年輕人──會不會當地語言不是唯一重點,重要的是英文、勇氣和態度。
東協消費力快速成長,能夠提供給年輕人的各式各樣機會,包括向上晉升或創業的機會,確實比台灣多。
「跟我同年的人在台灣,位階和角色還在學東西,但越南很多已經是CEO的視野和角色了,這是我看到台灣比較沒得比的地方,」在純越資公司工作、三十歲的林書帆說。
無論是台商外派,還是為當地企業或當地外商工作,許多東南亞人工作時間到便下班,沒有責任制觀念,喜歡換工作,「比較勤奮、負責和忠誠的台灣人,很容易就會被看見,這就是台灣人到東協發展的相對優勢,」泰國知名私立易三倉大學英文MBA學程講師方至誠指出。
繼一九八○年代西進中國市場之後,東協在台灣成為顯學。台灣社會對東協的看法,也有明顯轉變。
根據一○四人力銀行統計,企業在一○四網站上刊登的東協職缺,五年來從一七八八個增至四三四五個,平均成長率達二八.一%。而希望到東協工作的求職者,五年平均成長率達一七.六%,西進中國工作的意願反而衰退。
這波南向熱潮,也燒到政府機關。負責訓練外交領事人員的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指出,新進人員外派的首選地點,也從過去的歐美,變成了東協。
新南向話題熱滾滾,天天攻佔媒體版面,進一步分析歸納相關報導和發言,邏輯大致是:舊南向將東協當工廠,新南向將東協當成內需市場的延伸,因此台商需要懂東協語的人才,要求政府拿出辦法解決。於是,政府提出的解方是編列鉅額預算,結果大專院校搶設東協語相關學系,但東協語師資嚴重不足,因此師資和人才都供需脫節,急如星火。
大專院校標榜東南亞或東協各國關鍵字的課程,有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截至目前為止,已有高達三一九門課程。
不會東協語?去當地再學就好 笨蛋,重點在英文!
「七、八間學校忽然申請要成立研究中心,」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主任李美賢接受《天下》採訪時坦言,許多學校為了教育部的補助經費,提出東南亞相關申請案,「這些短期計劃為了資源,不為別的,應該針對長期人才培育,提出計劃。」
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楊昊批評,資源太過分散,各部會提出因應新南向措施,卻像堆積木,「最後堆出來的東西,也不知道長什麼樣子。」
李美賢觀察,有些大學研究中心網站連續幾年沒更新,也沒有專任人員負責,「過去不重視人才培養,現在成立都是空的。」
資源分散,導致每個學生學語言,都只學到幾句簡單的問候語。李美賢認為,應該用國家級單位,統整資源列出重點工作。
攤開一○四的東協職缺清單,徵才條件確實多要求精通泰語、越語、印尼文。
從事東南亞研究多年、政大民族系系主任王雅萍認為,台商偏向把語言工具化,卻忽略真正社會文化的訓練,缺乏理解與互利精神,「沒有文化理解,語言學再好,也只是鸚鵡,」她說。
「撇開偏鄉不談,台灣英文師資夠多了吧?台灣學生從小學開始上英文課,英文聽說能力好嗎?」一名在台灣工作、十分熟悉東協地區政經情勢的泰國華僑企業主管,當被問到大學廣設東南亞語系所的看法時,坦率地反問,「大家在吵東協語師資不夠,即便東協語師資和英語師資一樣多,一星期修兩小時的泰文或越文,你會比泰國人或越南人講得好嗎?到東南亞發展的年輕人,是要自己到街邊賣油條嗎?」
這名主管聽似有些刻薄的一連串發問,點出了新南向人才議題的幾項關鍵問題:年輕人到東協發展,管道有哪些?雇主是誰?競爭對手是誰?所謂東協人才,該是什麼模樣?真正需要的能力是什麼?
「媒體天天報導的這套邏輯,有一個根本上的錯誤:新南向唯一主體是台商,年輕人到東協發展,只能替台商工作;台商的人才只能靠國內教育體系培育,國內教育主要為台商培育人才,」這名泰籍華裔主管說,「我實在很想說:笨蛋!問題出在『菜英文』。」
「台灣人學泰文、馬來文,是要來替台商管工廠嗎?可是現在工廠都是緬甸、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國來的外勞,大家的共同語言是英文,」在泰國和馬來西亞都有工廠,政大畢業的馬華食品罐頭廠彭錦昌,也一語點破上述邏輯的謬誤,「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緬甸的共同語文更是英文。」
越南台商總會產業交流委員會主委蘇永明也說,即使在台灣學越南語、泰文,再怎麼學最好也是小學程度。
「我來越南之前完全不會越文,我們集團和很多國外企業合作投資工業區、製造業、飯店業到零售業,我用英文和中文負責歐美和大中華客戶,」林書帆在越資集團裡的角色就是溝通的窗口和橋梁,職位是總監。
中正大學外文系一畢業就進了鞋業大廠寶成,外派到越南做業務管理幹部的阿珍(化名),在越南將近一年半,工作語言就是英文。
「在這裡你主要是跟國際客戶溝通,英文一定要好,」阿珍說。而台灣區製鞋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賴奇見也說,現在東南亞鞋廠最缺乏的就是開發人員,這些開發人員除了要有專業技術背景,還要有能夠跟客戶用英文討論設計與版型的能力。
收攏資源,比無中生有更快! 東協交換學生 南進的最佳子彈
稱霸星、馬、泰的「釘子大王」、利振集團總裁杜書垚認為,英文絕對是南向的基本配備,「你不是第一線苦工,做管理剛開始不會當地語言沒關係,但英文一定要好。」
東南亞許多學校有英文學程,吸引全世界來的學生,並與全世界許多學校採雙聯學位交換學生,成為各國與東南亞經貿往來的最佳人才庫。
林孟廷從台灣科技大學材料工程系畢業前,讀了一四年《天下》五五六期封面故事「北東協 火熱崛起」的報導,改變了他的一生。
他開始研究東協國家的留學,看到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和許多歐美大學有雙聯學位的學程,去年底就選擇到泰國,就讀朱拉隆功大學與英國華威大學合作的工程管理研究所。
才二十六歲、還在學的他,注意到台灣和中國近年掀起的「哈泰風」,已和泰國同學創辦運送行李的公司AIRPORTELs,讓旅客能夠在入住飯店之前,以及離開飯店之後、到機場之間的空檔,不必受行李羈絆,輕鬆逛街採買。
但像林孟廷一樣直接到東協國家留學的台灣年輕人不多,台灣的大專院校過去對東南亞相當陌生,有人脈能與當地學校建立交換合作的學校也少之又少,根據教育部披露的統計資料,在一○三學年度,全台僅三十六所大學與東協國家有交換計劃。
「跨文化溝通能力在充滿多元文化與族群、宗教的東協,又比在其他國家工作來得重要,」政大民族系系主任王雅萍強調,當地語文非年輕人闖東協首要關鍵,深度交流才是了解異國文化社會的正辦。
王雅萍早在十四年前,便開設「東南亞民族與現況」通識課,以問題導向學習的方式,帶入東南亞議題討論,每年都有五、六百人候補要選修,累計至今修課人數已有一千六百人,「我要啟發學生對東南亞的興趣,所以我希望學生除了修我的課,也修東南亞史,還有語言課程,形成東南亞多元文化認知系統。」
全台大專院校與東協相關的課程,五年內修課人數成長超過兩倍。教育部的學海計劃和經濟部國貿局的海外實習計劃,也吸引青年學子倍增爭取。
國貿局三年來共編列四千萬預算,辦理貿易小尖兵新興市場海外實習計劃,共計送出三○五位國企、國貿與商管相關學系學生到新興市場,例如,越南、印尼、巴西等地實習。
正修科大教授戴萬平,就是最早跳脫台商舒適圈,帶著學生到非台商企業實習的老師。
五年前開始,每年暑假,正修科大國企系學生會到泰國最大的正大集團(泰國7-Eleven)實習一個月,「這才叫作新南向,實地探索市場。你在台灣學兩年泰語,不如直接去當地生活,」戴萬平說。
當《天下》記者問到未來想去泰國發展的意願,去實習的十五個學生通通舉手,爭先恐後地想分享心得。其中,更有三位學生,已經被泰國台商與在地企業預約;升大四的朱柔蓁已經開始接受泰國跨境電商凱播生活科技的培訓課程。
學生到東協實習,才驚覺自己英文能力的不足。「泰國接待的學生會中文、英文和泰文,而且都講得非常好,」正修科大國企系的焦昱榕,強烈意識到泰國學生的競爭力,也暗暗督促自己。
給香蕉,就要齊天大聖? 台商自己要爭氣
八月中,一場新南向人才座談會上,一名越南台商憤慨指出,海外台商普遍面臨人才不足的問題,好不容易培養的人才,沒多久就被韓商、甚至陸商挖角,光是越南六千家台商,就缺了七萬個幹部。
清華大學一名教授也指出,清大過去培養很多會說華語的印度人才,回印度後卻都投靠陸商,等於台灣在替中國大陸培養人才,如何讓產學有效媒合,有賴政府介入。
八月,國北教大新成立「東協人力教育中心」,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中)、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左二),跟國北教大校長張新仁(右二)擠在狹小的辦公室前,開心揭牌。
越南華文網路媒體《越南最前線》轉載一則台灣媒體的相關報導之後,立刻引起圍剿,來自中國大陸荊門的中山廣盛運動器材公司徐姓員工直白地說,「以台商提供的薪資水平和發展機會,太難吸引和留住人才了。」
一名當地吳姓台灣人說,「一堆台商老闆開三、四萬還不含機票,然後指責政府沒培養人才,怎不檢討自己只願意給香蕉,當然只請得到猴子。」
針對台商喊缺人才,一○四資訊科技資深副總晉麗明坦白指出,企業對人才期望很高,「希望不要計較薪水,又能吃苦。」
根據統計,傳產台商提出的外派東協台幹的待遇,年薪僅七十至一百萬,跟《天下》取得的東協主要五國熱門工作的待遇,有相當明顯的差距。(見一五一頁表2、3)
根據Robert Walters、Adecco等顧問機構提供一六年東協薪資統計,東協五國最搶手的專業人才包括:財務會計經理、IT專案經理、行銷經理、重要客戶經理、系統分析、採購、商業開發經理等職缺,月薪動輒超過十五萬台幣,馬來西亞的IT專案經理,月薪更高達二十三萬台幣。
「台商企業也應放眼世界級人才,而非只想要求台灣政府量身訂做吃苦耐勞、精通東南亞語言的人才,」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指出,「教育不只是為台商訓練人才,年輕人往外發展,更應該與台商脫鉤。」
「我在泰馬的廠,缺人不是什麼大問題。我在台灣留學也工作過,很清楚有些台商的風格,」彭錦昌含蓄地回應部份台商的薪資福利。
台商應該要讓自己的薪資福利,能夠以全球人才為人才池塘,台灣也應該有本事吸引全世界的人才進來,為台灣產業注入更有競爭力的活水,並激起正向循環的競爭。
人才擇良木而棲。台灣的工作者,更該期許自己至少不以台商為限,而以全世界為舞台,找出自己的相對優勢,追求更好的未來,累積經驗,伺機創業,將來成為不一樣的台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