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位於雲林的環球科技大學美容造型系學生羅秀麗以「白色的羽翼」造型作品,打敗來自全球的強勁對手,一舉拿下世界盃美髮美容大賽夢幻髮型金牌獎。
獲獎時,羅秀麗穿著一件「I love Taiwan」的T恤,也讓“Taiwan”一詞閃耀在國際舞臺上,卻顯少人注意到,羅秀麗其實是兩年前來臺灣就學的馬來西亞人。
羅秀麗很開心能到臺灣接受大學教育,並習得一技之長。其實,如同羅秀麗的臺馬教育交流案例每年都在持續增加,至今馬來西亞已累計約6萬名的留臺學生,他們先在臺灣接受高等教育訓練,再回到母國工作,貢獻所學,並將臺灣經驗,帶回僑居地,促使愈多人想來臺灣念書。
有別於早期東南亞學生單純來臺就學,如今因東協經濟體成型,教育部在2016年8月宣告推動以人為本、雙向交流、資源共享的新南向人才培育政策。鎖定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印度等國家進行合作,訂出3大策略目標:招生、實習、交流。
發揮教育價值,落實3大目標
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指出,這3大目標主要是因應全球經濟環境變遷而衍生。由於臺灣與東協各國經貿往來密切,特別是臺灣的技職教育,正可為東協與南亞國家的產業發展,提供技術與人才培育。
以製造業密集的越南為例,當地有6千家臺灣企業,總計需要8萬名的中高階幹部,而這些企業想要的人才除了臺籍幹部外,也需要熟悉當地文化與法令,且熟悉臺灣管理的在地青年,兩者互相加乘,更能發揮1+1>2的效果。
8大精進策略-落實招生、實習、交流目標
以總體來看,新南向政策的目標是,人才輸入每年有20%的成長率,從105學年度的2.8萬人,成長至108學年度的5.8萬人,而人才輸出則預計4年超過2萬人次。為達成目標,教育部規劃出8大策略,藉此落實招生、實習與交流的3大目標。
1 雙向人才培育
若想增加招生,獎學金絕對是一大誘因,教育部正積極整合及擴增獎學金,譬如105學年度,東協及印度「教育部臺灣獎學金」新生名額原計97名,106學年擴增至182名,成長近2倍。而清寒僑生獎助金亦增加700名。
此外,教育部也規劃輸出教育經驗,開辦外國學生產學合作專班、東協南亞專業技術訓練師資班、外國青年技術培訓班等,加強技專校院人才培育也能與東協南亞企業需求連結,期望結合教學與實習的課程,鼓勵人才雙向流動,提升東協及南亞國家人士來臺就學、研習動機。
2 增加數位學習
因應東協及南亞的臺商人才需求,教育部規劃運用國內現有相關數位資源,發展數位課程,第1年預定開出10到15門,並結合相關機制與平臺,進行推廣,增加生源管道。
3 加強產學連結
教育部規劃補助臺灣學生針對電子商務、生醫產業、資訊工程、傳統產業等新興領域,到東協與印度臺商企業或跨國企業實習。另外,教育部新增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名額200名,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到東協及南亞國家進行深度學習。
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戴萬平在就讀博士班時,為論文研究題目是印尼經濟,他毅然決定隻身前往印尼雅加達上語言課、歷史課,並申請到當地企業實習,至今仍覺得那段學習歷程給他極大的人生收穫,如今他也開始帶領學生走出舒適圈,到泰國實習,成為大學院校中,前進東協的領先者之一。
4 關注新住民子女
舉辦相關活動,如遴選36名新住民子女利用暑假期間至母親母國進行海外職場體驗,增加新住民子女國際職場經驗與知能,提升其國際就業競爭力,建立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契機。
5 關懷青年發展
因應臺灣各大學校園的創新創業風潮,教育部積極舉辦各式國際活動,如青年東南亞國家事務人才培訓、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亦鼓勵青年赴東協及南亞國家研習交流,或發展新南向創新創業等,期望藉此提升雙邊青年的國際參與能力,預計推動2年,可培訓1萬2千多人次。
6 增加師生交流
教育部鼓勵國內大學校院師生赴東協及南亞國家,進行學術研究合作,並規劃提供補助,加強交流。同時,在國內擴大開設東南亞語言與產業學程,培育更多熟悉東南亞語言的不同領域專業人才,作為新南向政策之教育先鋒。
7 設置交流據點
教育部規劃於東協及印度等國之著名大學或文教機構,設置雙邊交流據點,及推動臺灣連結計畫(Taiwan Connection),補助大專校院跨國成立國際型聯盟組織,展開更多元的合作交流模式。
8 落實終身學習除了透過大學機構,教育部亦規劃透過臺灣科學類博物館,積極參與各式國際組織年會與國際科展活動,藉此擴展與東協及印度等國建立多重的研究合作交流。
在全球化下,區域經濟運作已是大勢所趨,除了經貿外,教育輸出/入、工作機會、乃至人才移動等等,都將更加綿密的互動。若再加上東協+3(中國、日本、韓國)的合作效應,臺灣更需要積極參與世界的運作。
積極參與,才能在變動中,掌握未來。
全球啟動新南向教育政策
放眼全球,南向人才培育政策不只在臺灣發酵,其他鄰近亞洲國家,像日本、韓國、中國,及美國也都積極推動南向政策。
臺灣具有先天利機,我們在東南亞進行教育宣傳,已經深耕幾十年,譬如馬來西亞的留臺學生數約6萬人,兩國的教育連結度很緊密。但其他國家仍有極大缺口,譬如印尼人口數近2.5億,留臺人數卻僅3千人,而印度人口數超過13億,留臺人數卻僅1千人,可見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相較於東協及南亞國家,臺灣的技職教育與創新創業精神很值得向外推廣,教育部也正在努力。況且臺灣企業在海外開疆闢土最欠缺的就是人才,新南向政策正可為企業訓練國際人才,協助企業打贏國際戰役,相信以東協國家為人才訓練的試驗駐點,會是極佳出發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