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是個多族群國家,族群衝突導致的內戰一直是緬甸國家整合的重大困境。其中,隸屬撣邦的果敢族是華人世界特別關注的議題;西部的羅興亞議題則受到國際媒體與穆斯林世界的關注。
果敢民族主要居住在緬北與中國邊境的山區,是緬甸政府所承認的少數民族。若追溯該族的遷移歷史,其實與中國有密切關係,在語言、生活習慣都與雲南地區相似,綿延山區國境界線的不易管理更使兩地往來密切;該地盛產的罌粟帶來高經濟價值,更使得區域政治形勢複雜。果敢地區的領袖利用這樣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命脈,在緬甸政治中獨具一格,擁兵自重,也迫使緬甸中央政府給予高度自治權。賭、毒、娼與邊境貿易,加上中國撐腰,讓該地區成為緬甸的化外之地。
緬甸政府多年前利用果敢內部政治鬥爭,支持二號人物,迫使原領導人彭家聲敗走他地。其後,彭家聲招集殘餘勢力,透過「果敢同盟軍」重回果敢。「同盟軍」與「政府軍」的內戰,造成近二年來緬北戰事不斷,甚至在二○一五年發生軍機越界打入中國境內,更造成近日的大規模武裝衝突。
緬甸民主轉型,領導人全國普選、推動民族和解,但這些舉動並沒有得到緬甸少數民族的認同。果敢族的衝突,讓果敢同盟軍在眾多緬北武裝民族的支持下展開反攻,近日激戰是叛軍集結以來的最大攻勢,不再僅限於過去的邊境山區,甚至已經接近主要公路,木姐等幾個重要邊境貿易城市受到顯著影響。貿易公路因戰火波及,讓過去三年暢旺的邊貿蒙上陰影。
相對緬北受到華人世界關注,羅興亞人更是少數族群中的弱勢。筆者在仰光訪問緬族民眾,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為「緬甸根本沒有羅興亞議題」,「那是孟加拉移民在邊境作亂」。可是當筆者訪問緬北的穆斯林社區,當地長老指著伊斯蘭教堂的立碑,告訴我早在十二世紀穆斯林就存在於緬甸社會,而非外來移民者。兩者的歧見之深,可見一斑。
總而言之,緬甸的族群議題有中央與少數民族的問題、宗教歧異的問題、少數自身的政治經濟衝突問題,有邊境管理的國際問題,更有毒品販售的人類生存議題;山區偏遠複雜的地緣關係,更加深處理衝突的難度,恐非短期可以平息。軍隊與國家安全是翁山蘇姬不易碰觸的區塊,軍方主導的緬北戰事,迫使數千居民逃往中國,軍方對境內少數穆斯林羅興亞人進行打壓迫害、燒殺擄掠,更讓諾貝爾和平獎光環失色!
http://udn.com/news/story/7339/214037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