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3日 星期二

企業佈局加入東南亞整合


企業佈局加入東南亞整合
【戴萬平/正修科技大學國貿系助理教授(高縣鳳山】
一日民意論壇「泰南大運河,鑿向東南亞政經劇變」一文指出:中國大陸、日本和泰國合作克拉地峽開鑿運河計畫,不但改變歐亞貿易路線,也將對東南亞區域的政治經貿產生重大變化。其實這些變化對台灣未來的國家發展也有顯著性影響。
在這股東南亞區域的整合趨勢與政經變化,台灣參與的部分有限,論者多憂心台灣在東亞地區的政經地位恐將邊緣化。目前學界對於尋找台灣出路的思考,多數認為與東南亞國家建立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是可行的途徑,然政治因素與名稱問題,使得台灣在與東南亞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過程並不順遂。
回溯以往,台灣對於東南亞區域的戰略思考就是一九九四年的「南向政策」。希望透過台灣的經濟實力做為台灣對東南亞的外交後盾,突破中國對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封鎖,九年代台灣社會也確實掀起一股東南亞風潮。但自一九九七年金融危機後,所謂「南向政策」走向停頓。陳總統就任後繼續宣示「南向」,事實上我國對東南亞戰略思考為何,並無明確走向。
政府推動南向的停滯,歸納原因有兩大主要理由:第一,台灣到東南亞的投資企業多數為中小企業,在當地不易生根,遭逢東南亞國家的政經不穩會使台商投資轉向;第二,雖然「南向」強調政經分離,但是在政治與外交上獲利是南向的主要目的,然而台灣在東南亞的經貿實力逐漸被中國超越,台灣的南向已經越難找到著力點;中國崛起排擠台灣政經地位,這也是外界憂慮台灣在東亞政經整合中走向邊緣化的主要理由。
然而從二四年東南亞大選的穩定舉行,世代交替與民主化的結果已經使大部分的東南亞國家政經情勢趨於穩定,大部分學者對於東南亞未來的經濟發展與投資環境持樂觀的看法。政府可以以此重新鼓勵與提醒台商對東南亞投資意願。
事實上,在捷克加入歐盟前,鴻海率先前往捷克設廠,因地利之便,搭上捷克與歐盟整合的便車,不僅降低成本,也為鴻海爭取到更多的歐洲市場訂單。從「鴻海效應」來看,搶得整合前的先機是企業界國際化佈局重要的策略,轉為全球佈局,也將是必然的發展趨勢;而全球佈局的腳步愈快愈具競爭優勢,在東南亞區域整合的潮流中亦復如此。若能在整合前站穩腳步,分散投資風險,厚植經貿實力,自然就比較能抗拒經濟邊緣化的危機,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亦是有利。避免經濟邊緣化,才有進一步實力談政治邊緣化的問題。
總歸而言,就國家發展的長遠目標來看,經濟邊緣化比政治邊緣化更為可怕,短期內台灣在東南亞外交要有所突破亦屬不易。政府目前的當務之急,就是必須建立以經濟為主體的「新南向論述」,重點在二一年東南亞整合的開端前,提醒鼓勵民間企業:「企業佈局入整合、台商南下拚經濟」。

【2004-08-03/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