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選總統上任 印尼民主新階段 辜負當初改革形象的政權終遭排斥 直選總統必須走中道的宗教路線 |
![]() |
【戴萬平】 |
戴萬平/正修科技大學國貿系助理教授、前印尼國際戰略研究中心訪問學者(高縣鳳山)
二○○四年是東南亞國家的大選與世代交替的一年,總統制的國家如印尼、菲律賓,進行總統選舉;內閣制的馬來西亞在三月份舉行國會大選,新總理即位;在新加坡,第三代領導人李顯龍也順利接下總理的棒子。這些大選與新舊領導人世代交替,是東南亞國家感染九年代國際民主浪潮的成果。
將於今(廿)日就職的印尼首任民選總統,對於東南亞民主化具指標性意義。印尼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摧毀蘇哈托卅年的威權統治。然而,強人下野並非意味民主化歷程的平綏,除在短短的數年間更換了哈比比、瓦希德、與梅嘉娃蒂三任總統,每次政權的更替都引發政局動盪,政權危機、經濟衰敗、分離主義、恐怖主義的衝擊,使得世人對於印尼民主化前景感到悲觀。
歸咎原因,民主化初期印尼時局紛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印尼一九四五年憲法」將憲政體制定為總統制,但自憲法頒布以來總統都是由「人民協商會議」間接選舉產生。根據印尼過去政治發展經驗,間接選舉可能會使具有總統聲望的候選人因政黨結盟而落選(如之前的梅嘉娃蒂),或是出現弱勢總統(如哈比比)。所以當今年印尼總統的產生方式修正為一億四千七百萬選民直接投票,不僅是重大突破,具有選民基礎、全國性威望的強勢總統,對於印尼國家整合與民主鞏固更具象徵。經過近半年的選舉,軍方出身、曾任政治與安全統籌部長的尤都約諾在第二輪投票以百分之六十對百分之四十的得票擊敗尋求連任的梅嘉娃蒂。
尤都約諾的當選與順利就職,對印尼的民主化有幾個部分可以深思。首先,此次大選平順進行與政權和平輪替,以往伴隨政權更替出現的國家動盪已不復見。政權和平交替,意味印尼選民與政治人物都願意在民主的體制內運作;民主的可貴在於如果誰執政的結果不佳,人民就可以在下一次選舉中換掉統治者,而不是透過非民主的手段改變體制,這一點在此次的大選中充分展現印尼人民的選擇。
其次,梅嘉娃蒂當初就任大位,是因為她領導以改革為訴求的政黨,選民給予執政的機會;然而,隨著梅嘉娃蒂執政時期貪汙腐化與種種負面的事證,說明執政者如果沒有維持取得政權當初理想與改革形象,辜負選民的期待,最後還是會遭到選民所排斥。
最後,國際社會一向憂慮回教政黨的影響力,會迫使印尼政治極端化。但總統直選使得回教政黨不再能如上次大選在國會扮演合縱連橫的關鍵角色。為爭取多數選民支持,直選的印尼總統必須走中道的宗教路線爭取支持;因此,印尼政壇也因此將會進一步世俗而不是偏激的宗教政治。
直選新總統象徵印尼民主的新階段,國際社會也給予此次大選相當正面的評價,印尼人民也欣然接受這樣的選舉結果。從幾項經濟數據來看,印尼的總體經濟也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慢慢復甦,不僅股市匯市的回穩,廣大人口的消費能力成為亞太地區另一個受到矚目的新興市場。
新上任的尤都約諾總統的困境除面臨國會少數執政外,其他像是改革經濟結構、改善貪汙腐化與金錢政治、促使軍隊進一步國家化等重大議題,都將是嚴苛的考驗。對印尼的政治發展而言,選舉的過程與結果只是制度面的指標,尤都約諾必須繼續維持創造有利於民主環境,才能夠達到「民主鞏固必須是以民主的規範與習慣解決衝突,而成為唯一的遊戲規則」的正確途徑。
【2004-10-20/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