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地球圖輯隊:為什麼東南亞各國不救緬甸難民?

海上漂流數個月、遭人口販子丟包、謀殺...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緬甸洛興雅人寧願冒著沒命的風險,也要前往南方的馬來西亞,但這途中卻不斷傳出移民們喪命的消息,甚至他們最後還為了搶奪船上僅存食物互毆致死。

這期間,緬甸政府表示移民不是他們的責任,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政府則難以伸出援手只得互相踢皮球,國際社會對東南亞無力救援這些難民的態度連聲撻伐,呼籲要正視這群移民的問題。

看到這,或許你會想問,為什麼緬甸政府態度這麼強硬?東南亞各國為什麼不能救救這些命都要沒了的難民?

很榮幸,地球圖輯隊邀請到關注此議題多時的戴萬平副教授,在高雄正修科大國際企業系的任教的他,要來說說緬甸乃至東南亞各國與難民的糾結故事。
 
路透社
 #1 ---本文授權自 戴萬平/正修科大國際企業系副教授---


其實,緬甸的難民問題,不僅包含洛興雅人。
 

少數民族佔人口 1/3
緬甸是個民族眾多的國家,緬甸的少數民族占全國人口的1/3,其居住區域超過了緬甸國土面積的一半。在建國的時期就是以「聯邦體系」(Union)維持國家的統一。然自緬甸獨立以後,10多個少數民族都組建武裝團體與以緬族(Burma,站全國總人口的65%)為主的中央政府對抗。緬甸少數民族武裝數量之多,與政府對抗之激烈,持續時間之長,在東南亞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上也罕見。

因此,在緬甸建構民族國家的過程中,最困難的也就是少數民族的問題。

至今,在緬北的克欽族、克倫族,乃至與中國交界的果敢族(與華人同一血統),與緬族主導的中央政府存在緊張的武裝衝突關係。
 

資源決定你的人生
只不過幸與不幸,緬北的克欽有豐富的礦場資源與廣大的山林,可讓克欽族維持基本生存;年初與緬軍激戰的果敢族,有過去種植鴉片的經濟基礎與中國老大哥撐腰;泰緬邊界的克倫族,則有包括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梅道診所等國際組織進行的人道救助。

相對於上述三個族群,位在孟加拉邊界的洛興雅人只能選擇海上漂流,到泰南,或更遠的馬、印,成為唯一的出路。
 
 
 
路透社
 
#2 正在泰國難民營收容區的緬甸人們。
 
各國自顧不暇 難伸援手
然而,洛興雅人夢想的馬來西亞,他們並非1951年「聯合國難民公約」以及1967年「難民地位議定書」的簽約國,因此,尋求政治庇護的緬甸難民,面對的待遇和命運,與一般非法移民相同。

再看到其他國家,過去泰國政府因為綿長的邊界管理不易,加上寬鬆的邊防,緬甸難民就這樣在他們睜一隻閉一隻眼的情況下,由不同的海上與陸上途徑進入泰國。但是近幾年來,泰國經濟不佳自顧不暇,政變後,軍政府對於邊防的控制日趨嚴格,洛興雅難民已無法從泰南周邊上岸,一批批已經出發的難民需花更長的時間前往更南方,難民們期待找到一個接納他們的穆斯林社會,這是最近海上難民漂流的近因。若這樣的動線被切斷,也將使緬甸洛興雅人向外唯一生存之路夢碎。
 
路透社
 
#3 2007年,緬甸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當時因為有許多僧侶參加,
外界也以僧人的衣服顏色為題稱這次革命為「番紅花革命」。
 
 
動亂不斷 居民出走
洛興雅人夢想的馬來西亞,以及泰國,早在過去就是接受緬甸難民的避難所;回想 2007年的「番紅花革命」,當時軍隊鎮壓示威的僧侶和民眾,釀成十位平民、四名僧侶,以及一名日本記者死亡。當年緬甸軍政府的恐怖鎮壓以及其後的肅清,許多緬甸人民選擇利用緬甸狹長邊界逃亡致鄰近的國家,成為尋求政治庇護的難民。

事實上,「番紅花革命」造成緬甸的難民潮只是凸顯緬甸人權問題的一部分而已。早從60至80年代開始,不堪迫害的緬甸的政治難民與少數民族就因為人權受到緬甸政府迫害,陸續離鄉背井,逃離至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孟加拉等鄰近國家。

受緬甸難民潮的波及,泰國與馬來西亞是受影響最大的國家。從1984年接收第一批緬甸難民至今,泰緬邊境的難民總數已接近十五萬人;根據聯合國難民總署(UNHCR)的估計,目前馬來西亞境內也約有 4萬難民,包含:一萬五千名欽(Chin)族、一萬名洛興雅(Rohingya)族、克倫(Karen)族、撣(Shan)族與其他少數民族。這些外逃的難民,沒有身份,沒有家園,失去行動自由,過著看不見未來的日子。
 
路透社
 
#4 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與闊別 10年的小兒子見面。翁山蘇姬將參選
2015緬甸總統大選,有關洛興雅難民的議題也是外界用來評量她的角度之一。
 
 
2015總統大選可能有希望
現階段,不論是印尼漁民的善念,還是習慣當緬甸與東協和事佬的菲律賓伸援,都無法從根本解決緬甸的難民問題。緬甸總統登盛尋求歷史定位,積極推動民族和解,可是不被官方認可的洛興雅人,並不是和談對象。年底的大選與可能的修憲,加上族群政治的敏感,緬族出身,身為民主鬥士的翁山蘇姬,也不敢為此議題輕易表態。

緬甸內部政治紛爭不斷,緬甸政府又以不干涉內政表現強硬態度。可能的解決曙光,是十一月大選後新總統的態度。即使國際不斷呼籲,但是短暫的人道救助只能治標,無法根本性解決緬甸的難民問題。
 
 
路透社
 
#5 2007年,AFP特約記者長井健司遭緬甸軍方從後槍擊倒地
,他在斷氣前都緊握著攝影機。
 
小補充:番紅花革命與喪命的日本記者
《維基百科》談到,番紅花革命起因為緬甸聯邦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取消燃油補貼,導致燃料突然加價約一至五倍,公共汽車收費也漲價一倍,引發民眾連日來示威,要求民生物資價格合理化,而後開始加入「與軍事執政團進行對話」以及「釋放翁山蘇姬等政治犯」等訴求。

示威以學生和反對派政治人物為首,事後緬甸軍政府宣布宵禁,並在前首都仰光和曼德勒捉拿異見人士,聲稱示威是由外國挑撥引發。自9月18日起,約數千名佛教僧侶開始參加示威遊行。 一些新聞媒體將此次示威活動媲美顏色革命,稱為「番紅花革命」。9月26日,萬名僧侶不理軍政府的宵禁及集會警告,手持旗幟並高叫口號,有居民燒雜物,結果示威者和軍警爆發衝突,警方鳴槍及放催淚彈鎮壓。

混亂中,AFP特約記者長井健司遭槍殺身亡,事後富士電視台取得當時的錄影帶證實長井是遭緬甸士兵近距離由背後開槍射殺。長井倒地後仍手持攝影機記錄,死而後已。長井是這次示威中唯一個死亡的外國記者。

長井健司的座右銘是:「沒有人去的地方,總要有人去」。
 
路透社
 
#6 緬甸難民問題,或許在今年年底的總統大選後就會有結論。
 
 
 
編註:希望更了解緬甸難民議題的朋友,推薦至原文閱覽:
01 “軍事統治下緬甸的難民問題
02 “解決洛興雅難民 須從緬甸自身著手
03地球圖輯隊精選評論文章,希望能幫助網友從多面向思考。本文意見為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作者戴萬平副教授現於高雄正修科大國際企業系任教。
04 本文在2015/05/27取得戴萬平副教授同意刊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本文網址: http://world.yam.com/post.php?id=4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