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網 一路向南》淺談新南向政策的大學教育與人才培育


戴萬平/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印尼BINUS UNIVERSITY訪問學者


一、 背景

「新南向」政策的議題在最近頗為熱門,也是當今許多行政單位施政的工作重點。在蔡總統的宣示中,「新南向」與以往「南向」最大的差異在於強調「以人為本」。所謂的「以人為本」,即是強調台灣公民與東南亞各國居民的交流互動,在這一塊,「教育」扮演重要的角色。

「教育」的觀點來看,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教育應有幾項主軸:

第一,透過教育台灣學子對與東南亞的重新認識,並修正歧視觀念,並增加與東協的交流。第二,在經貿上新南向將東協市場視為是內需市場的延伸,透過教育讓台灣學子瞭解東協市場,進而成為台灣拓市場的經貿人才。第三,透過教育輸出,將台灣教育與科技的強項輸出,將台灣的軟實力滲透到東南亞的民間社會。

筆者曾於2002年就讀博士班期間前往印尼大學進修語言與文化課程,近十年則在正修科技大學負責推動與東南亞人才與交流工作。本文從實務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分享個人實際的操作經驗供批評與指教。

二、 讓年輕人重新認識東南亞

就如前述所言,台灣與東南亞地理位置相近,但是台灣社會對於東南亞不僅是陌生,甚至帶有歧視。這是因為一般人民對於東南亞的經驗,多數還是停留在移工或新住民這樣的刻板印象。在大學中,除國立暨南大學設有東南亞專業科系外,大學中也很少開設相關課程,缺乏系統性的教學,這也是台灣社會缺乏對東南亞認知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因為缺乏認識,多數大學也誤解認為開設東南亞課程就是開設東南亞語言課程,因師資難尋讓各校望之卻步。

國內廠商其實可以從各大學中有計畫的培養新住民、僑生、外國學生、交換生成為日後的工作夥伴。(AFP)

就筆者個人的立場,對東南亞語言的掌握雖然重要,但是不應該成為認識東南亞的障礙,各校可以在原有的發展特色上開設相關的課程與講座。這一類的師資並不難找。以筆者服務的正修科技大學為例,在國際企業系就開設有「亞太經貿市場」課程,管理學院中開設有「全球經貿議題講座」課程,除教師講授專業領域外,並配合東南亞的在地人士,像是:駐台官員(本校的亞太經貿市場課程就曾邀請到越南大使與菲律賓駐台貿易官演講)、台商、東南亞華人企業家分享實務經驗,甚至新住民與留台學生來教授簡單東南亞用語,從不同的觀點切入,不僅在地有趣,學生的反應效果也相當令人滿意。這類的課程政府就應適度鼓勵開設。

當然除大學教育之外,筆者觀察到有關於「認識東南亞講座」或是「東南亞經貿講座」也開始在政府、法人與民間團體出現。有些講座結合年輕人的創業基地,更以「認識東南亞、到東南亞創業」為號招。這類講座,特別是配合媒體相關報導,也扮演某種東南亞知識的社會教育功能。

三、 走出去:海外實習將東南亞當成內需市場

當然,舉辦講座、在課堂獲取相關知識,都是吸引學生認識東南亞的過程,後續必須要輔以「人的接觸」才會有更深刻的體會。況且隨著廉價航空的出現,資訊的透明化,「學生時代出國見習」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學生出國見習與實習與旅遊是有所差異,主要有幾個「教育」意義:其一是實地體會海外生活,觀察當地社會習性;其二是藉由瞭解東南亞社會尋找可行商業機會,甚至轉化為當作找海外工作機會的起點;其三將在大學所學東南亞的知識實踐化;其四時間要夠長,至少要近一個月,而不是短期三五天的走馬看花。

以筆者所服務的正修科技大學的東南亞實習團,主要採三個目標進行:

第一是菲律賓大學提供暑假英語與文化訓練見習課程;第二是與泰國正大集團合作的暑期實習團;第三則是採取菁英模式,申請政府補助的實習計畫,例如經濟國貿局輔助大專院校赴新興市場實習計畫。

個人堅持第三方案這是政府的輔助案,就應該前往艱困且較值得開發的東南亞國家實習,除第一年的印尼、連續二年前往緬甸企業實習成為本校辦理海外實習計畫的重要特色。

當然這樣的東南亞實習方案推動必須要有相當的誘因學生才會參與,通常的做法是給予學生抵免學分(因科技大學多半將實習列為必修,因此海外實習也成為實習方案的選擇之一)或是出國經費補助。特別是技職體系學生來自弱勢家庭,根本沒有出國經驗,能夠出國居住一個月的實習生活變成許多學生學習的追求目標。為避免實習其無法進入狀況,執行單位通常會實施訓練課程,以正修科技大學系為國際企業為例,通常要前往東南亞實習課程的同學都必須要先修過「亞太經貿市場」課程,才能具備實習資格。

東南亞實習方案推動必須要有相當的誘因學生才會參與,通常的做法是給予學生抵免學分或是出國經費補助。(資料照,記者孟慶慈攝)


連續實施四年下來的海外實習計畫,究竟對學生有何幫助?

本校經驗大概可以看到出下列成果:有人因參加實習計劃取得的實習結業證書,申請到國際MBA名校;有同學考上外貿協會經貿人員訓練班,畢業後立志外派東南亞擔任貿易尖兵;有人因為有東南亞經驗應徵至大型公司擔任東南亞貿易人員;也有同學因為實習計畫的延續,開始為東南亞台商繼續工作;也有同學選擇自行創業,在東南亞各國間從事貿易買賣工作。

四、 請進來:教育軟實力深耕東南亞社會力

近年走訪東南亞各國也發現,因為AEC整合,各國也開始謀足全力經營教育市場,許多學校就會標榜大學一年,其中一定要有一學期的時間到國外擔任「交換學生」,這是許多東南亞大學對外宣傳利器。同時,在全球中文熱的情況下,「來台交換學中文」成為東南亞學生來台就讀之外的另一個選擇。以筆者的經驗來說,特別是越南、泰國、印尼的大學都對送學生來台灣交換表現高度的興趣,這就是台灣教育的內部輸出。「交換生來台」對於本國學生來說也是個學習東南亞刺激源。

除了學習中文與文化體驗,由於交換的課程中也安排企業講座企業參訪,跟台商接觸成為未來的工作幹部。事實上,台灣許多廠商對筆者表示:計畫拓展東南亞市場,最缺就是缺乏「市場開發」「產品行銷」人才。而這些廠商其實可以從各大學中有計畫的培養新住民、僑生、外國學生、交換生成為日後的工作夥伴。目前已經有泰國台商推動類似的計畫,與泰國學生簽約來台就讀,培養成為日後幹部;也有廠商選擇來台競賽得獎的東南亞大學團隊簽約,讓台灣成為廠商拓展當地市場人員;筆者也接受某國營企業的諮詢,開設越南學生培訓班,介紹產品與行銷計畫,希望學生畢業後返回母國能為該企業新成立的事業部服務。

除正式學生與交換生外,筆者走訪東南亞產業,如果離開一線城市,這些在地話較強的東南亞學校與企業對台灣更有興趣的部分在「技術層面」。如印尼的梭羅(Solo)地區,因為過去台灣有農技團進駐贏得極高評價,當地農業大學就希望能與台灣繼續在人才培育層面合作,發展農產運銷與食品加工;越南出口加工區的專科學校,也想與台灣在工業自動化方面合作培訓當地技術人員。目前僑委會與教育部也規劃「海青班」與「外青班」最類似的規劃。不論是未來在當地開設培訓班或是將這些人才引進台灣做短期培訓,這些合作的構想與提議未來都是會滲透到東南亞的基層社會,成為各國友台種子。

從實際需求來看,不論在地廠商與台商,在人才培育的層面上都希望台灣技職教育體系,也就是「科技大學」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一點倒是值得在政策規劃中多加考量。


新南向政策的主軸是「以人文本」與「內需市場」的延伸,台灣的大學教育在南向政策的資源分配上,應關注在「鼓勵台灣大學生走出去」重於其他項目。也就是讓學生能成為「台灣的哥倫布」,能夠開拓海外市場。(資料照,記者蔡文居攝)


五、 更多的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的分析與筆者過去十年與東南亞國家、大學的交流經驗,可以發現大學教育可以在「以人為本」的新南向規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從實務面上來說,還是有可注意之處,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首先,因為新南向政策的主軸是「以人文本」與「內需市場」的延伸,筆者個人意見是對台灣的大學教育在南向政策的資源分配上,應關注在「鼓勵台灣大學生走出去」重於其他項目。也就是讓學生能成為「台灣的哥倫布」,能夠開拓海外市場。

此外,不論在對外的實習與對內的培訓,在內容上,更應與台灣未來產業發展相關,這特別指的是東南亞也在發展「新經濟」,也就是「電子商務」與「文化創意」。新經濟時代,在東南亞各國雖然公共工程的設施不佳,但是網路工程的建設卻可以一次到位,讓東南亞各國城市中產階級一樣可享受相關的服務。電子商務進入市場的門檻較低,也是是台灣強項,如果能夠適時的導入,不僅可以增加台灣經濟成長動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創業,也是傳統產業轉型的絕佳契機。其次,在相關法規的解釋,政府必須推動更靈活的做法。例如東南亞學生來台培訓或實習,也會牽涉到相關簽證的問題。如何規範在「學生來台企業實習」與「外籍移工以學生身份來台工作」之間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宜多加考慮。

第三,以往推動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技職體系較不受關注,主因是技職體體系的學生能力不足與學生來自弱勢家庭。可是這樣的情況已經改觀,而且就實務面上來看,科技大學學生的「穩定性」與「實作能力」反而更受歡迎。例如最近「泰國華商經貿聯合會」就與三所科技大學簽訂產學MOU,就是看好台灣的技職教育更能符合台商需求;許多東南亞大學也強調實務性,更樂於與「科技大學」合作。


(圖文:記者王俊忠)


第四,在「新南向」推動後,各校莫不積極向外活動推展海外資源,但可以發現因為管道有限,重複性相當高,國外合作大學也應接不暇。以筆者長期合作的泰國某企業表示,在新南向推動後不同的大學對他們提出不同的方案,搞得他們頭昏眼花不知所措;在印尼也有類似的情況。

事實上,台灣的大學在東南亞的資源理論運用上應是合作關係,但因為資源有限缺乏開發最後變成彼此競爭。除了現有資源,在資訊透明的今天,許多一二線城市大學以及私立大學,合作的空間與彈性都相當大。如果能夠走出首都圈與一線大城市,鼓勵各大學發掘新亮點,這樣的教育合作計畫其實更可以深入到當地社會,贏得更多的尊敬。

最後,筆者必須要提醒的是法規問題。東南亞有些國家對於簽證、移民有較多限制,例如印尼與馬來西亞。在政府單位的政策執行上,東南亞相關資訊的提供與提醒,這一點是在推動台灣教育新南向方案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