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外國研究生人數冠全台!各國前5%頂尖學生,為何愛讀台科大?

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index.php/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4532
Web Only 文 伍芬婕  2019-03-28

現在最多外國研究生就讀的學校,不是台成清交,而是出自技職的台灣科技大學。為其他國家培養大量人才,讓當地企業家感動之餘,一捐就價值30億台幣,為何台科大能大舉吸引海外優秀學生?

全台外國研究生人數最多的大學,不是台成清交等研究型學校,而是從技術學院轉型的台灣科技大學。根據教育部統計,107學年台科大外國碩博生共724人,比第二名的成功大學多出93人。

因為持續幫助他國培育優秀人才,台科大也獲得國外企業家大手筆贊助。本週,台科大宣布與印尼知名企業家許龍川簽訂合作備忘錄,十年內將獲30億台幣相關資源,送台灣學生赴印尼就讀和創業。

平均起來一年3億的數字,約佔台科大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遠超過一般企業贊助金額,和近來頻頻遭爆剝削外籍生的不肖大學形成強烈對比。

瞄準開發中國家的優質大學,台科大收的是各國前5%的頂尖學生,在他們眼裡,台科大究竟有什麼魅力?

下午四點半的台科大工程二館,學生三三兩兩地走出實驗室,最後離開的幾個學生,是三個頭戴紅色、灰色頭巾的穆斯林學生,他們剛上完化工系奈米材料課程。


「他們很熱情,問問題會有反應,上課起來氣氛很好。」剛上完課的化工系副教授江偉宏觀察,相對台灣學生比較害羞、怕犯錯,外籍生在課堂上發言踴躍,有問題不怕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們很在意為什麼,」他說,台灣學生則相對務實,比較在意所學是不是能幫自己找到工作。

校友入選亞洲百大傑出科學家,與成大校長比肩

重視實務的技職教育,對於快速發展中國家相當具有吸引力。目前台科大外籍研究生,以超過300人的印尼學生為主力,自15年前首次招收印尼生以來,校友人數超過1000人,為印尼培養出優秀學者和教授。

年僅41歲、台科大化工系博士班的印尼校友吳慧莉,去年以改善污水處理的研究,入選新加坡科學雜誌《亞洲科學家》(Asian Scientist)的亞洲百大傑出科學家,同時入選的台灣學者還包括成大校長蘇慧貞。

事實上,當初幫台科大在東南亞開疆闢土的就是化工系教授。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表示,2000年代初期,學校開始警覺優秀研究生來源不足,想轉向海外但苦無頭緒,適逢一位化工系教授到當地客座並牽線,為學校累積之後的南向經驗。

如今光是在印尼擔任教授的校友就有近百人,營建系畢業的巴里(Ika Bali)甚至在當地馬塔納大學( Matana University)擔任副校長,負起協助領導大學的重要任務。台科大的名聲也因此在印尼不脛而走。

電機系碩二的顏斌安就是因為台科大的名聲,而選擇到台灣就學。身高170多公分、體格壯碩的他出身華裔家庭,從印尼排名前五的泗水理工大學畢業。大學時期就寫論文專攻電腦視覺,顏斌安當時得知台科大教授造訪的消息,立刻上網搜尋可能的指導老師,在招生會上和現在的指導教授相談甚歡,去年二月正式進入台科大。


顏斌安說,在這裡的印尼學生,幾乎在到台灣之前就彼此認識,「很多都是我以前的同學。」

台灣教學風氣的自由開放,是吸引他的原因之一。講話起來輕鬆卻又充滿自信,顏斌安說,台灣研究所上課和印尼很不一樣,老師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鼓勵學生批判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也會鼓勵學生投稿發表。「在這裡,我感覺擁有更多自由,可以跟世界級的學術人才競爭,」他說。

快速發展中的國家,亟需大量懂實作的工程、管理人才,重視論文發表的學術訓練未必是最佳選擇,台科大側重實務和產學合作,成為吸引海外頂尖學子的優勢。

「老師對很多實際運作面的知識都非常清楚,」電子系博士班的杜元義讚嘆地說。戴著黑框眼鏡、說起話來溫文客氣,杜元義從越南來台念書前,在胡志明市的德國工業大廠Bosch擔任工程師。目前已是博士候選人的他說,學校和許多科技大廠如台達電、光寶、致茂電子都有合作,從教授那邊可以聽到業界最新的技術應用,讓他既訝異又佩服。

杜元義表示,因為產業連結緊密,在學校用的儀器都相當先進,可以學到第一手學到如何使用這些設備,對他來說是很好的學習,尤其是「台科大和實務界連結深厚、加上讀書期間有獎學金,有些成績好的學生會棄台大選擇台科大,」他說。


台科大如何招生?

為了招募人才,台科大祭出優渥獎學金、到海外舉辦招生說明會,由於外籍研究生重視成績,如果是免學費,或者外加每月8千到1萬5千台幣不等的獎學金,對家境沒那麼好的學生有很大幫助。

台科大不只招收東南亞學生,也將觸角伸向八千公里遠的非洲。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科大來自衣索比亞的碩博生,從2014年的29人成長到去年的124人,是目前外籍生第二大來源國。

對從衣索比亞來的機械系博士班研究生達威(Dawit Bogale Alemayehu),到台灣就學是他翻轉人生的契機。出身貧困家庭的他,靠著努力向學,成為大學講師,兩年多前來到台灣。

達威小時候在街頭流浪,對衣索比亞和台灣的老師,懷有很高的敬意,他說,因為有一個女兒要養,比較台灣和衣索比亞的薪資後,希望自己未來也能成為老師,在台灣為學子奉獻心力。

即使返回衣索比亞,博士學位也能成為他們的晉身階梯,廖慶榮表示,從衣索比亞來的學生中有八到九成都是大學講師,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可升等為副教授,成為未來的教育推手。

為幫學子爭取資源,台科大也善用國際校友網絡。今年二月台科大在印尼正式成立校友會,聚會上人才濟濟,當天受邀的印尼最大工業區開發商、Jababeka集團董事長許龍川既驚訝又感動。

雙方在這星期簽訂備忘錄,廖慶榮說,在印尼創辦總統大學的許龍川,承諾十年內將提供30億台幣的資源,透過雙方合作創業學程,供台灣學生到印尼讀書、創業。


事實上,到台灣來的印尼學生對家鄉懷有深厚的感情,多想再回到印尼貢獻。顏斌安表示,家鄉師長不時提醒他記得回去,他正和印尼朋友準備成立新創公司,就算最後不成功,到其他國家工作最多兩到三年就會回家,「我想要在我的國家做點什麼,讓國家發展起來。」

企業佈局南向,科大成為人才庫

有的則希望留在台灣,越南來的杜元義坦承,他比較希望待在台灣。因為在越南,博士的出路就是在學校當教授,但台灣有比較多產業工作的機會,對有志實際參與研發的他,是更大的舞台。目前他也參加學校免費的中文課程,努力學習中文。

來台三年多,杜元義也在台灣學到工作生活平衡,世界不再只有教科書。他不僅參加各式社團活動,目前還是台科大越南同學會會長,生活變得多采多姿。

他留在台灣的願望,事實上並非難事。近來台灣企業對東南亞人才求才若渴,成大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戴萬平表示,由於中美貿易戰,台商紛紛撤離中國、奔向東南亞,對越南、印尼的貿易人才需求快速成長,無論是管理、工程、觀光都缺得兇。

正修科大國企系為例,應屆畢業生早已被企業訂光,連論文都還沒寫完的學生,都已經有人預訂。戴萬平表示,以往去中國大陸語言相通,沒有培養他國人才的需求,但現在不少東協國家正在起飛,企業和大學都應該藉此思考人才養成的佈局。

這也是台灣技職教育重新檢視自身定位的契機。近二十年來,專科職校紛紛升級科大,變得重學術、輕實作,如今吸引海外學生的,卻是被忽視已久的技術實力和產學研發能力。許多國內企業為了培養人才,開始與科大合作,要彌補學生能力的落差。

戴萬平表示,對於快速發展的東南亞國家,如印尼、越南,學生要的是有用的技能,不見得會選擇如台大的研究型大學,科大一味拚研究論文發表,對於招生不見得有幫助。大學如果能及早調整方向、找到自身定位,不僅能永續經營,更能為世界培養人才。

接下來,台科大已準備進駐中南美,成為台灣教育界的「哥倫布」。這個月18日,台灣與巴拉圭合作設立的台巴科技大學正式開學,目前台科大已有6位老師在當地教大一新生。從4千人中先海選出4百人,經過半年英文和數學先修,最後再挑出一百餘人,在當地造成轟動。

「我們要變成國際大學,不論本籍或外籍生,都是我們的學生,」廖慶榮說。面臨少子化海嘯,有大學想方設法拐進外籍生,但也有學校早就勇敢走出去,要讓台灣高教航向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此網誌